长期以来,不少人对健康观还存在一定的误解,认为躯体没有疾病,没有缺陷,不虚弱就是健康。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的健康观也发生了变化。不仅关心自己的躯体健康,而且更加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当人体在这几方面同时健全,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什么是心理健康呢?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下,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的先进性、现实性在于心理教育是积极的、主动的、建设性的为学生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素质。有计划、有目标的帮助学生健康地发展,有效的抑制应试教育产生的弊端,克服传统教育中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提高。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值得研究和发展的赋有生命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是以人为中心,实现素质教育为最终目标的重要途径。开展心理教育增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途径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新课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谁都明白,教育改革、教育发展,最终都要通过教师的教育实践,才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完整的育人工程,它要求各科教学,班主任日常管理以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都要有机配合、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组织、教育管理者,有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的权利,自然班主任教育工作也就成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块阵地。
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按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尽可能充分发展并提高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现代教育需要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素质教育也不再是呼声日紧,而是提上的日程化的位置,对教育的关注,从家庭到社会,处处可以体现。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长有“望子成龙”的心情,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亟待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
一.小学生应该学习一点心理知识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知识对学习大有益处,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小学生学习了心理学的知识以后,能按心理学规律去学习,学习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高。比如:学习了记忆的规律,就可以解决上课不专心,开小差的问题;学习了思维规律,就可以解决记不住,记不牢以及死记硬背的问题;学习了有意注意的规律就可以使思维开阔、更敏锐、更富有创造性,还可以调节考前情绪,消除紧张,轻松上考场。
2、保持心理健康,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如果你问一位小学生“你健康吗?”他也许会说:“我当然健康,瞧,我壮得象头小牛犊,从没生过病。”可是健康不应只指体格健壮与否,还应包括心理在内的健康。严格地说,只有体格健康还算不上是健康,因为健康不只是体格健壮与否,还包括心理健康与否,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并解释:健康不仅是指一个人没有疾病,而且是指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的适应状态。也就是说,健康与否从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的适应三个方面来评价。现在不少小学生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如胆小、忧郁、孤僻、依赖、神经质、人际关系不良等。
3、注重心理辅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生天真烂漫,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要从未成熟儿童期向逐渐成熟化的青春期交替转换过程中,会产生种种矛盾的心理,因此,很需要心理辅导老师,帮助他们顺利安全发展到青春发育期。
要了解心理辅导是什么首先要明确,心理辅导不是什么?心理辅导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也不等同于德育。心理辅导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教导,但倘若只有教导或只在说教,绝对不是心理辅导了。心理辅导也不仅仅是进行逻辑分析,给予忠告与建议,更不是帮助当事人解决问题。心理辅导也不是普通的会见,不是社交式的谈话,更不是指责、批评、游说、嘲讽或恐吓;至于用同情的态度、行为去安慰与开解等,也都不是心理辅导。
多年来,学者专家纷纷为心理辅导作出定义。从狭义看,心理辅导最简单的定义是“帮助一个人自助”。若从广义看,心理辅导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心理辅导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心理辅导老师的职责在于通过心理辅导,给学生以一定的帮助、指导,促进他们认识结构和情感与态度模式有所变化,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和选择,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环境,不断保持与增进身心健康,使人生有统合与丰富的发展,迈向自我实现。
舆论引导、树立正气。
在集体中,健康的舆论了能扶正驱邪、鼓舞人心成为形成和巩固班集体的强大力量。健康的舆论反映着集体的利益及道德水平,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风气,使集体保持一种精神饱满、积极向上、人人争当先进的积极态势。因此班主任必须面对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恰当而又灵活地采取有效途径培养正确、健康的舆论,抵消和压倒不健康舆论的消极作用,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 充分发挥环境资源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当前社会充满竞争,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也空前强烈。表现为主动参加体育活动、文艺活动等。六年级是一个非常时期,面临升学严峻的考验,为了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我主要采取的方式就是教育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竞赛。因势利导,借大队部改选之机,让学生自我推荐竞选大队部干部。全班观摩“施政演说”并参与投票选举,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竞争的场面,体会到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在班内部开辟了“做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阵地,从德育、智育、体卫三方面评价。每二周评出个人名列前茅者,每四周评出小队前三名。每一方面表现突出者加分,分值达到一定程度者用果实体现在阵地上。学生都明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道理,都积极主动地争取为小队出一份力,尽量不因自己拖累大家,使同学们意识到只有认真行动起来参与,才能在竞争取胜。激流勇进,不进则退,在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中,培养学生具有竞争意识,是青少年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接触与适应能力的保证。
2、 充分发挥班级管理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教育活动中,每个学生在集体中的主体地位应该是平等的,要给他们平等的学习表现的机会,为每个人的表现发展创造条件,使之增强为集体做贡献所带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更好的学习、成长、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比如;在班级中开展“一日班长制”的活动,改变老师“管教”的方式,同学们轮流登台,变人家管为自己管,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针对这个活动,每周都要进行回顾总结,发现同学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这样一来,就让那些平时不容易引起重视的中等生,多了一些与老师接触交流的机会,让他们感到,原来自己的一举一动也在老师的眼里,记在心上,原来自己也可以受到表扬和鼓励。同学们在表扬中受到鼓舞,得到激励,就会表现出“我一定要做的更好”。这些好的行动出现的频率高了,就能逐渐巩固下来,形成好的品质,从而树立起自信心,提高了自主性,对以后的人生有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以情化人,重塑完美的自我。
情感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美好的东西。正因为有了纯洁的师生情,才使得教育活动能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如何发挥情感教育最大的功能,关键一个字“爱”。“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寄予希望,学生在心理上就会得到满足,从而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育。
1、用温馨呵护家庭的“弃儿”,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
父母离异的孩子,常常孤独无依,性格内向,刁钻怪僻。这类家庭的“弃儿”,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难度。因此,教师必须观察、了解这些孩子渴望什么。然后一方面从生活上、学习上处处关心他们,使他们感到温暖,看到光明。六年级一接班,班中就有一个这样的男孩。我很快发现了一个现象:无论那位老师要求准备学习相关得用具,他都不准备或不带,而且都是一个理由:我们家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多次找他谈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拉近可我们的距离。一次他这样说:“我恨爸爸、妈妈,我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认为我成了他们的负担。每次妈妈来看我,爸爸就打我,我都快变成他的“出气筒”了。可以看出孩子幼小的心灵已充满怨气,已种下仇恨的种子。自那以后,我便更加注意他、关心他,尽力帮他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他生病了,更是少不了对他的照顾。他生日那天,在班中专门为他开了生日庆祝会,他大为感动。他变了,变得活泼了,遇到什么事情不轻易说“不”字了,学习上积极了许多。什么导致这样的结果?是爱。实践证明,只要教师热爱这类特殊群体的孩子,就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情感力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唤起他们的自尊。只要教师以积极的态度优化特殊儿童的心理,就能扬起他们自信的风帆,使其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
2、走进后进生的心灵,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
后进生,一般看不到自我的价值,看不到人生的阳光,因而自暴自弃、冷眼向世、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伟大的教育家,苏藿姆林斯基曾谆谆告诫教育者: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即使是某些教育者心目中“一无是处”、“不可救药”的学生,在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着美好的道德萌芽。学生吴某某因学习、纪律、双差。在课上,他的座位是中心,说笑打闹。可有一段时间,他上课一反常态,不说不笑,总是望着一个地方发呆。放学后,我们顺路在回家的路上聊天,他向我敞开了心扉:“……我也想听讲,可是听着听着就走思……,每次您批评我时,我就想反正学习不好,就什么都不行……”“我们班要值周了,其实我很想当一名值周生,就是自己太不够格儿……”我马上意识到这就是他心灵的一盏灯,借着这个有利时机,走进了他的心灵,从此便开始了对他的转化工作。我们俩共同分析他的现状与形成的原因,并制定了协议与目标。平时注意发现他的闪光点,并及时肯定和表扬。上课,把简单的问题留给他,同时给予指导;课堂练习中,给他铺垫一些相关的基础习题。同学们看到老师喜欢他,也看到他的进步,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吴某某稳重多了,闪现出了自尊自爱的火花,进而焕发出蓬勃向上的进取心。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有赖于观察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等智力因素,也有赖于动机、兴趣、性格、意志等非智力因素。这些心理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动力定向、引导、维持、强化等一系列的相互作用。因此,发展学生智力也必须同时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
丁榕老师说:“我们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人的心理素质是其他种种素质的基础。所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能忽视的。我们要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努力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我们老师,不但培养学生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应培养他们具有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是我们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