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 +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缺位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不利于孩子性格养成,也会造成孩子家庭观念的缺失,缺乏爱的能力,甚至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要做到在家庭教育中不缺位,要争取做到以下几点: 1.亲自养育,加强陪伴。 家长们要尽可能把孩子带在身边养育,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尽可能地陪孩子玩、陪孩子散步、陪孩子吃饭、陪孩子学习,在陪伴的过程中了解孩子。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2.共同参与,发挥父母双方的作用。 有人说过:“家庭教育的最好境界是让每位爸爸成为孩子敬仰的英雄;让每位妈妈成为孩子崇拜的偶像!”家庭教育中,父母都是缺一不可的,父母要共同参与,分工合作。 3.抓住时机教育孩子,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 教育除了教知识,还有育人,还包括品德、劳动、卫生、安全等教育,我们要在日常的生活中,抓住每一个合适的教育时机,教会孩子做人做事的道理。比如:我们可以在吃饭时,告诉孩子粮食的来之不易,教育孩子珍惜粮食。通过生活中的随机教育,帮助孩子形成良好习惯。 4.做好榜样,坚持以身示教。 教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我们需要注意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我们要做好孩子的榜样,以身示教,比如:父母教育孩子做人要讲诚信,自己就应该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5.严慈相济,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并重。 母亲的感性教育和父亲的理性教育要互相配合,我们在关爱孩子的同时,要树立好威信,坚持原则和底线,严慈相济。 6.尊重差异,根据年龄和个性特点进行科学引导。 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不一样,我们要不断学习,了解每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和引导。比如:低年段孩子依赖心理强,需要我们多表扬、多督促;高年级的孩子自我意识比较强,需要我们多肯定、多信任。 7.平等交流,予以尊重、理解和鼓励。 家长要和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努力做孩子的朋友,和孩子平等交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尊重、理解孩子;多采用正面的教育方式,多鼓励孩子,减少指责打骂。 + + 孩子之间产生冲突时,家长的处理直接影响到孩子间的关系和亲子间的关系,不公平的处理,除了不利于孩子成长,还会破坏孩子间的关系,增加冲突发生的概率。当孩子发生冲突时,家长应该怎么处理呢? 1.要做到一视同仁。 在多孩家庭,很多家长都觉得大宝应该要让着小宝,所以当孩子们出现冲突,不管对错,都是批评大宝。当冲突发生时父母要做到一视同仁,及时客观地了解事实,公平处理,不偏袒任何一方,这样有助于孩子们以更平和友好的心态去相处。 2.要控制情绪,理性处理。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有冲突,会感到烦躁,带着负面情绪粗暴处理,或是着急主观地对孩子们的行为贴上对与错的标签,家长在面对孩子的冲突时,应该是协调者,而不是评判者,所以家长们要注意情绪管理,家长可以暂时离开、喝一杯水、深呼吸等方式让自己先冷静一下,控制情绪了才能很好的引导孩子控制情绪,以平和的心态处理事情。 3.引导孩子控制情绪。 孩子冲突比较激烈时,甚至出现动手的情况时,家长要想办法引导孩子先冷静下来,可以将孩子暂时分开。日常生活中,可以和孩子玩一些控制情绪的游戏,比如:情绪大联唱,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读一些控制情绪的绘本,讲讲情绪管理的故事,引导孩子学会控制情绪。 4.耐心倾听,寻找冲突根源,达成共识。 每种行为的背后都是有原因的,当矛盾发生之后,家长在与孩子进行沟通时,可用“发生了什么事情”这类的开场白,引导孩子描述事件的整个经过,家长在认真倾听的过程中,和孩子一起寻找发生冲突的根源。再询问孩子对于解决冲突的看法,可以询问孩子“那我们要怎么处理”“你们觉得这样的处理方法可以吗”和孩子一起分析方法的可行性和客观性,确定双方都能满意的方法,并按约定执行。过程中要让孩子们共同参与、一起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有助于提高孩子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 5.客观对事件进行评价。 分析冲突事件中孩子做得对的和不对的地方,表扬孩子在处理事件的过程中出现的进步。 + + 很多家长都觉得提高学习成绩更重要,所有的学习行为服务于学习成绩,只要成绩上来了,用什么方式去学、养成了怎样的学习习惯都不重要。其实提高学习成绩和培养良好习惯是密切相关的,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1.好习惯能为学习助力。 进入小学,孩子从以游戏为主导转向以学习为主导活动,孩子开始接触一些学习科目,学习任务加重,好的学习习惯能让孩子提升学习效率,更好地适应学校教学,更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对学习更感兴趣,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2.好习惯能有助于终身发展。 学习成绩是某段时间学习成果的体现,是行为之后的结果。良好的习惯,是一个持久的过程,良好的习惯养成之后就会形成自动化的技能,受益终身。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好习惯可以成就孩子的一生。 3.习惯越早养成,效果就越好。 不管是阅读、预习、复习、听课、思考等学习习惯,还是文明、时间安排、劳动、整理等生活习惯,主要都在小学阶段养成。行为心理学上曾有研究表明:21 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 天的重复会让人养成一个稳定的习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持之以恒,需要家长监督和提醒。家长们不能只关注眼前孩子的成绩,而要更注意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 + + 过于宽松的放养式教育容易使孩子养成不守规矩的坏习惯;过于严格的圈养式教育,容易使孩子缺乏主见,而且长期下去导致孩子养成极端的性格,产生亲子隔阂。很多家长都意识到,教育孩子要松弛有度,管“太松”“太紧”都不好,要怎么去把握松与紧的尺度呢? 1.尊重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确定松紧。 每个孩子的性格和能力都不一样,如果父母长期对孩子进行高压管教,会导致孩子性格比较极端,产生较强的叛逆心理或造成孩子胆小懦弱的性格。家长要多听孩子的观点和意见,和孩子达成松紧的共识,让孩子知道什么底线是不能碰的。 2.建立规则,视具体情况定松紧。 对于孩子的创造性、发散性思维,家长们最好不要过多地干涉,对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就要适当严格一些,可以通过立规矩、家规等方式约束孩子的行为。我们还要根据孩子各个年龄段的特点,适时调节松紧度,有所侧重。低年段的孩子,在良好生活习惯养成方面可以紧一点,对于高年段的孩子,在学习习惯养成方面可以紧一些。 3.及时反思调整。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会有矛盾,也会有冲突,当这些情况发生时,我们要反思自己是不是管太松或是太严了,及时调整。不管松还是紧,我们都需要积极和孩子沟通,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教育本身就是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怎么去把握松紧的度,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去调整,找到合适自己孩子的方式方法。 + + 在生活中,家长会对孩子有各种各样的期望,但很多时候孩子的表现会和家长的期望相矛盾,比如,家长希望孩子有规律的作息,周末也要按规定时间起床,而孩子觉得周末就应该要休息,睡懒觉睡到中午也不以为然。类似这样的矛盾还有很多,我们应该要怎么解决呢? 1.尊重孩子的特点。 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成长,长成自己希望的样子,但孩子是有着自我意识的独立个体,不是受我们操控的机器人,我们不能用高高在上的态度,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我们,按照我们的期许生活。 2.适当调整对孩子的期望值。 家长要在全面、充分地了解孩子的基础上设定合适孩子的期望值。每个成长阶段孩子的状态和能力都会变化,我们应该根据孩子的状态和能力及时调整我们的期望值,。 3.主动和孩子沟通。 多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兴趣,听听孩子的想法,和孩子讨论现阶段的目标,商量拟定合适的行动计划,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争取能和孩子达成共识。
复制搜一搜分享收藏划线
人划线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