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听着宋祖英的这首歌,回首自己从一名学生到一名教师,从开始的崇拜和仰望到后来的平视和理解,才知道一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一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一把“戒尺”修剪掉的是恶习。而我要像我的恩师们一样用“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点亮另一颗心”的教育情怀去教育我的每一个孩子。
当今社会的教育需要爱,需要理解,更需要惩戒。提到惩戒,很容易让人想到是在体罚学生,可事实却不是如此。教育惩戒,可制止和消除学生的不当行为。真正的惩戒教育同赏识教育同等重要,我们要顺应学生的内心所求,关注学生的优点和长处,给予学生自信关爱的同时让学生明确是非。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曾写到他的启蒙老师寿镜吾老先生,“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可见教育自古也是有惩戒,虽然教师是有惩戒权但是我们要正确地使用教育惩戒,方能将其作用发挥到最大化。而我们作为新时代教师,要向寿镜吾老先生学习善于使用手中的隐形戒尺,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育人先育心。手持戒尺的同时要明白教育惩戒要有尺度、爱人育人要有温度。
我们不期而遇的每一个“花朵”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各自独特的精彩。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去面对。花园的美离不开的是园丁的修剪和培育,需要我们园丁倾注汗水与心力 ,用智慧进行适当的教育惩戒,用不疾不徐、尊重天性的态度静候花蕾骤然绽放,也许就能看到奇迹之光、成长之美。
在从教生涯中,我也经常遇到“古灵精怪”的孩子们,而我始终秉持着故有错应惩,惩应有度,惩应有智。我们要把这把隐形的戒尺与教学过程中的内容结合起来,与教师的教育智慧结合起来。
还记得四年级上学期某个上午的数学课上发生的事,我的数学课堂可以说尺子是我要求学生必备的学习用品,无论是连线,还是列竖式,甚至到画图形、画线段都是必不可少的学习用品。记得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课上,在学习如何画平行四边形的高时,我温和的问道:“画高,需要用什么工具?”学生异口同声答道:“三角尺”。“非常好,请拿出你们准备好的三角尺……”我轻松地说道。没等我往下说,就听下边就有同学开始打小报告:小A大声喊道:“老师,我同桌没带”。我有点生气问道:“天天强调带尺子,刚昨天特意跟你们说了,今天画高需要用尺子为什么不带?”
小A的同桌小,小B轻声说道:“我忘了”,我只能无奈的说“算了,跟同桌借一下一起用吧,下次记得带”当我漫不经心地说完这句话后,教室的左边、右边、中间此起彼伏的响起“老师,XXX也没带”,“他也没带”……
“没带的全给我起立”,此时的我火冒三丈,一声吼叫让原本吵闹的教室立刻安静了下来,同时也让没带尺子的孩子一个个战战兢兢地站了起来。
看着一个个低头不语自知犯错的孩子,我的脑袋瓜里闪过无数的惩罚措施如:抄十遍 “记得带尺子”;打个电话让家长送过来,省的家长和孩子都不关心学习;家长来学校还是太麻烦路上也不安全,就让他们写个检讨好了……
可是这样的惩戒能解决此时的问题吗?与其解决不了问题,就让他们“自食其果”好了。
转念一想的我放下各种惩戒方法,故作刁难地问站着的这些孩子:“没有三角尺,你们怎么画高呢?罚你们自己想办法,想一想,没有三角尺你还能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吗?”
结果在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讨论中,让我看到了孩子们创新和智慧。孩子们有的说“利用纸的直角边画”;有的说“用纸画不好,因为纸太软了”“那我们就把纸折一折,多折几次”;有的说:“用手中新的长方形的橡皮画”……
难得发言的小C轻声细语地说:“老师,我觉得也可以用数学书或其他课本装订起来左边的直角边画,如果觉得大,还可以用练习本的边,或者有的同学带着直尺,利用直尺的直角边也可以替代三角尺”
我不禁向她竖起了大拇指,紧接着追问学生为什么可以用这些“替代品”画高。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回答带领着全班同学重温了垂线的特征及画高的方法。而小D同学在回答完原因后继续补充道:“我觉得还是我同桌的方法好,因为即使有同学忘带三角尺还可以直尺,而且她说的书或本我们每天都带,人人都有,这个方法很实用。”
话音刚落,班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既是送给会欣赏同学的小D,也是送给提出金点子的小C。而我也成为了鼓掌、点赞的一位观众。
几位学生在犯错误时“难堪”地站起来,在接受不一样的“惩戒”后“体面”地坐下去,而这只是因为他们受到了充满数学趣味的“惩戒”。
如今,班里偶尔还是会出现丢三落四没有尺子的孩子他们拿铅笔连线、拿课本画直角等但在我看来这已然成为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因为孩子们不仅学会了独立解决问题,更是学会了找正确、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作为为老师,我们难免听到在收作业的时候有孩子经常说 “老师,我作业忘带了” “老师,我作业抄错了,所以没做完”……
我们班也不例外,小E就是这样一个孩子,这个学期因为妈妈生了二胎要照顾刚出生的妹妹,忙起来无暇顾及她的家庭作业。每次问家长,家长都说孩子说已经做好了,而我也是每次都重复着说:“别忘了,明天补好了带来。”
可我忘记了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每次家庭作业的“标兵”项目,小E所在的这一组都会因为她而得不到作业星,小组里的其它同学似乎和我一样开始有点不耐烦了。
依旧是她给出理由没交作业的一天,组长小Q气愤的说道:“老师,她肯定就是没做,还老是说自己没抄。”
“是啊,是啊!”其他孩子也跟着坚定地附和道。
“那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 罚做,让她罚做一张卷子。”
“罚写数学作文,我们最怕写作文了。”……
孩子们脱口而出一个又一个毫不留情的惩戒方法,我没有做出任何评价,试着等等有没有更妥善的方式。
这时她的同桌诚恳的说道:“老师,我看到很多抄作业的时候她都在玩,要不从今天开始,我帮她抄,这样她就不会忘记做了。”
我不禁给他竖起了大拇指,笑着说道:“老师替小D谢谢你,你是一个善良、宽容、愿意帮助同学的好孩子。”
简单的一个赏识动作让我接着收获了无数的正能量,孩子们纷纷争着说要帮小E抄作业,小E的脸上也渐渐从无所谓的态度变得越来越不好意思了。
已经记不清当天有多少孩子提醒着小E要记得抄作业了,难忘当时温馨的一幕幕。课间,有人会走到她边上轻轻的问:“小E,你家庭作业抄好了吗?给我看看。”放学解散时,有同学会冲着她快乐地喊道:“小E,你今天不要忘记做作业了噢!” ……
也记不清小E什么时候抄的家庭作业,总之后来的她几乎不欠作业了,班里偶尔会出现像小E一样接受关心惩戒的孩子,那也只是不同的对象却是同样的温馨和令人满意的结局。
我想起网上的一段话让我们共勉:好的教育,必然是宽严相济、奖惩分明;好的老师,必然是管教同步、严慈同体。
教育不能没有爱,也不能没有惩戒,而我们作为学生的领路人要达到“不惩而戒”“不惩止惩”效果,把惩戒变成艺术。让我们手持戒尺,心怀师德,让惩戒有尺度, 育人有温度。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